常年期第十五主日
常年期第十五主日(甲年)(玛13:1-23)
福音
在那一天,耶稣从家里出来,坐在海边上,
有许多群众集合到他跟前,他只得上船坐下,群众都站在岸上。他就用比喻给他们讲论了许多事,说:「看,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;他撒种的时候,有的落在路旁,飞鸟来把它吃了。有的落在石头地里,那里没有多少土壤,因为所有的土壤不深,即刻发了芽;但太阳一出来,就被晒焦;又因为没有根,就枯干了。
有的落在荆棘中,荆棘长起来,便把它们窒息了。有的落在好地里,就结了实:有一百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三十倍的。有耳的,听吧!」 门徒们前来对他说:「为什么你用比喻对他们讲话﹖」耶稣回答他们说:「因为天国的奥妙,是给你们知道,并不是给他们知道。因为凡有的,还要给他,使他富足;但是,没有的,连他所有的,也要由他夺去。
为此,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,是因为他们看,却看不见;听,却听不见,也不了解;这样为他们正应验了依撒意亚先知的预言,说:『你们听是听,但不了解;看是看,但不明白,因为这百姓的心迟纯了,耳朵难以听见;他们闭了眼睛,免得眼睛看见,耳朵听见,心里了解而转变,而要我医好他们。』
但你们的眼睛有福,因为看得见;你们的耳朵有福,因为听得见。我实在告诉你们:有许多先知和义人,想看你们所看见的,而没有看到;想听你们所听见的,而没有听到。」「那么,你们听这撒种的比喻吧! 凡听天国的话,而不了解的,那恶者就来把撒在他心里的夺去;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。
福音探意
为什么耶稣要说比喻?个中原因正像先知纳堂给达味王讲比喻(撒下 12:1-12)一样:给听者制造一个氛围,引起他的共鸣,让他领会比喻的含意。
比喻不是耶稣独创的,而是古代社会常用的传达信息媒介。在对观福音中,耶稣用比喻来讲解天国的奥秘。
神妙的真相不能用科学语言准确描摹,得靠故事去启发不同听者的想象,使他们各得所需。比喻的目的不是叫人自满自足,而是予人当头棒喝,挑战求变。
玛 13 章是玛窦福音里耶稣的第三个长篇讲道,说的是天国的比喻。
今日读经里撒种的比喻,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讨,而作出不同的解读。
先说“撒种的人”,他可以指天主或耶稣;而种子就是天主的话。
天主/耶稣就像一个到处撒种的农夫,任意把种子撒在各种地上。这表示天主向所有的人说了话,不论他们的反应是什么。
正因为天主对人不拘好坏地一视同仁(参阅玛 5:45),所以他慷慨地广传圣言,普施救恩。
9 节的“听吧”,呼应当时犹太人每日三诵的申 6:4-5“听!以色列,上主我们的天主,是唯一的天主。你当全心、全灵、全力,爱上主你的天主”。
这祷词强调天主与犹太人的独特关系,而耶稣的比喻扩大了天主施恩的范围,表示至高恩主怀抱普世万民。
听者如果把撒种的人看作是任意挥霍的地主,他们会质疑天主的过度大方;如果把撒种的人看作是辛勤劳作的农夫,听者会反思如何调整心态,向外人传扬福音。
这比喻邀请犹太人打开心门,去接纳边缘族群和外邦人,也邀请所有“外人”积极地响应主恩。
如果我们把着眼点放在“种子”──天主圣言,这比喻反映不同人对天主圣言的不同回应,也鼓励信友不要介意福传的“成绩”。
从表面看,初时天主的话好像白白浪费,毫无成果;但终究它会结实累累,就好像依 55:10-11 所言,天主的话必会完成使命。
我们也可以把着眼点放在“收获”这关键上。
不消说,落在路旁让飞鸟吃掉的种子,完全没有收获的希望;落在石头地的种子很快发芽,也很快夭折;落在荆棘中的种子与荆棘共长,稍有收获的希望,却以窒息收场;落在好地里的种子终于结了实,有一百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三十倍的(4-8 节)。
在圣经里,“收获”常用来象征“末日”(岳 4:13-14;欧 6:11;耶 51:33;玛 13:30, 39; 21:34;谷 4:29;默 14:15-16)。
比喻提到的收获无疑是很夸张的。当时当地的丰收顶多是五倍,说三十倍已无人相信,何况是六十倍、一百倍。
为什么耶稣要夸大其词?----- 他正要表示天主的恩惠,是远远超过人的想象和期望的。到了末日,天主的光荣完全彰显,慈爱表露无遗时,人们会惊讶地目睹他无限的美善宽仁。
人徒劳无功的,天主给我们完成了,且是尽善尽美、福乐满盈的。
我们也可以把着眼点放在“土地”这喻体上。多数学者认为 18-23 节不是出自历史耶稣的口,而是初期教会的诠释。
这解读法强调听了福音的人因四种不同态度──“土地”──而有不同结果,说明“听了话而了解”的重要(13,14,19, 23 节);也激励门徒用心聆听圣言,好能领悟天国的奥妙(11, 16 节)。
我怎样看这个比喻?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