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穿越时空的相会



ree

终于来到辽阔的大草原。凉爽的秋风拂面;我顶着烈阳,眯着眼尝试寻找草原的尽头,却找不到。眼皮子下是草,地平线上也是草——跟蔚蓝的天空连结着,一望无垠、无所不“草” 。 “远近皆草”,成了我对大草原的形容词。


路旁开着很多五颜六色的小花。凤吹过原野,小花随风摇曳,像原野打发出的花子弹,不停地散发它的美丽。小说《射雕英雄传》里所提及的草原,如今亲眼所见——尽管所见不过山川一隅,也算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。


然后,我们到了沙漠。


像船一样的车,一路往沙海前进,沙丘起伏、又静谧如海。这份苍凉、壮阔,也让我看见了大自然的宏伟,让我对造物主的威能惊叹。这时,脑海又浮现另一个奇想,想起我读过的《盗墓笔记》,在这一座座的人工沙雕之下,是否埋藏着稀世珍宝,等待人有朝一日去发掘!


完全没有想到的是,在鄂尔多斯(Ordos) 市竟然会碰到“熟人”!


ree

踏进鄂尔多斯博物馆,一张“似曾相识”的脸突然“蹦”出来!我不禁惊呼:德日进神父!那不是你吗?当然,我很肯定,他并不认识我!


德日进,法国人、耶稣会神父,哲学家、讲师、地质学家、古生物学家······他和其他博物学家发现了5万至10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存——河套(Ordos)人与河套文化和史前动物遗骸。这是因为这一对地球生命的重大发现,使得德日进神父、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兼考古学家桑志华、加拿大解剖学家布达生等人功绩显赫,永远被鄂尔多斯的博物馆归功纪念。


而我对德日进神父的认识,是从他的著作、堂区神父的讲道、以及神师在退省中提及才知晓的。他的著作 《在世界祭台上的弥撒” (“祭”)》,就是他在鄂尔多斯的考察之旅中,在大草原上写下的;是一种心灵深处的领会,以散文诗的格式表达出来。


我漫步在大草原上的小径,尝试领略神父当时在大草原上举行弥撒的体验。神父当时没有献祭的素材,然而综合他对生活、自然界和精神界的体悟——万物都是基督的身体;于是,他就给天主献上了世界。


“祭”的第一章,题为“奉献”,是神父从大草原上取得的灵感;深深触动我。他写道,“······我既没有饼酒,也没有祭台,我要让自己超越这些象征,到达物自身的纯粹尊荣里:我,祢的司铎,要把整个地球作为我的祭台,在其上向祢献上世界的劳动和苦难。” (“祭”——奉献,29页 )那股气势大音希声,却如此浩瀚磅礴。


神父爱他遇见的每一个人,尽管文化肤色上存在多大的差异,也能团结一起,通过“情感、科学研究及思想上的共鸣,使他们和我渐渐聚在一起”。下一段更精彩,“过去,人们把最新鲜的收获和最肥美的牲畜拉到祢的圣殿里。其实,祢所真正期待的奉献······就是裹藏在普遍演化中的世界的成长”(“祭”——奉献,30页)。


多么深奥的领悟!演化中世界的成长 —— 自然界、人类生命和精神绵延的成长,才更珍贵,才是上主钟悦的呢!


作为古生物学家,神父的发现对世界作了伟大贡献;身为司铎,他与基督分享了救人灵魂的工程;身为一个人,他经历了战争、受到排挤,在逆境中仍然振作、努力的贡献,更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如此奥妙的启发,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。


如今想起,我之如此渴望来到大草原和沙漠,可能下意识受了他的影响吧。他的文字隔着时空轻轻跟我招呼,一百多年后的今天,我来到这里,走过他献祭过的“祭台”,在博物馆与他“偶遇”,也算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相会吧!这让我联想到在感恩祭桌上,我们和吾主耶稣,也不是穿越时空的相会吗?


若望福音第三章16节如此写道: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!


ree

【随心随意】专栏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