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走在依纳爵的脚踪


在菲律宾完成培育之后,我于一年前被派往古晋,展开一项全新的使命。

初到古晋,我心中毫无底气。这片土地对我来说完全陌生,我从未踏足,也不认识任何人。当地的耶稣会士,我只在聚会中匆匆见过两三面,一切都是从零开始。 

阅读《圣依纳爵自传》时,我常好奇他是如何那么自然地与人建立关系,甚至很快便吸引了一批追随者。不论他身在何处,哪怕在监狱中,也有许多人慕名而来探望他。这些追随者中有男有女,有平民百姓,也有像圣方济·沙勿略这样的知识分子。 

依纳爵每到一地,首先不是去拜访地方显要,而是在街头乞讨!这位出身贵族的青年,不愿成为施舍者,却甘心成为乞讨者,与穷人站在一起。对他来说,最低微的身份,正是他表达对基督热爱的方式——他眼中只有耶稣,不停劳作的耶稣。

我只是一个修道几年、经验尚浅的年轻人,既没有勇气在街头乞讨,也缺乏依纳爵那种刻苦耐劳、亲切友爱的精神。我的内心虽燃烧着热火,渴望为基督献身,却常常不知道该如何行动。于是我不禁向天主祈问:“你为什么把我放在这里?我不是依纳爵啊!” 

这种迷惘伴随着我好几个月。慢慢适应新环境之后,我开始思索:如果依纳爵今天在古晋,除了乞讨之外,他会怎么展开他的使命? 

依纳爵有一个习惯,他常在随身的小本子上记录自己生活中与天主相遇的片段,并反复默想这些经验。透过这些记录,他逐渐学会分辨:哪些思想来自天主,哪些来自魔鬼伪装的诱惑。这些笔记最终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——《神操》。

我想,如果依纳爵在古晋,他一定会带领人认识《神操》。于是,我召集了几位同事和对灵修有兴趣的朋友,一共八人,开始一个小型聚会。我们从共餐开始,逐步进入依纳爵的灵修世界。每次聚会都设有个人祈祷时间,并进行小组灵修交谈。我们每月一次聚会,不设定期望——能走多远就走多远,不能走下去也坦然接受。

在这过程中,我慢慢进入依纳爵的经验。我深切体会到,他从来不是按自己的意思行事,而是将自己完全交托,像羔羊一样被牵引。他甘愿成为德兰姆姆所说的“天主手中的铅笔”,因为真正开路的是天主,而不是自己。依纳爵没有“要做些什么”,他纯粹只是回应内心的召叫。 

转眼间,一年过去了。天主祝福了古晋的这个《神操》小团体。我们渐渐吸引了更多人,从一个小团体、到两个、再到三个,越来越多人开始接触并认识依纳爵灵修。随着时间的推进,我也到不同的堂区带领分享,从教友培训、主日学老师培训、慕道班退省
ree
到《神操》避静——天主借着我这支小铅笔,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。

天主没有邀请我去成就什么伟大事业,却邀请我像依纳爵那样,将自己全然奉献于祂。如同汪洋中的一艘小舟,自由漂浮,无需费力掌舵,只需随风而行——因为祂就在那看不见的风中,引我前行。

ree


【修道新手】专栏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