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稣单身万岁
- 施宇
- Jun 6
- 3 min read

电通国际广告公司(Dentsu)在《2025创意趋势报告》中,提出一个日渐破碎的世界观(a fragmented world)。其中两项趋势,第一个,叫 “这样就好”(The “Good Enough” Life)——年轻人不再追求完美、也不再信仰那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幸福。他们只想好好喘口气,拒绝「内卷」、潇洒「裸辞」,在看似「躺平」的小日子里,感受自己的呼吸与心跳。
第二个,叫 “连结匮乏” (The Togetherness Deficit)——后疫情时代,距离被拉得更远,远距工作、社交疲乏、情感断线……孤独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,而是这世代共同的底色。
在这样一个断裂频生、资讯碎片化的时代,世俗社会尚且有语言去描述「匮乏」与「疲乏」,但在教会中,那些不属于家庭框架、没有配偶角色的信徒,往往连「被描绘的权利」都没有。
主日弥撒结束后,坐在长椅上听堂区报告的我,只好形同东瀛忍者,练就一身被习惯性忽略的「隐身术」。
堂区报告周而复始,总有些活动是「为家庭」、「为夫妻」、「为父母」、「为青少年」而设,这些活动就像是常春藤名校排行榜,看得到,挤不进。没有「为单身者」量身打造的课程,没有关怀「独居信徒」的代祷;更没有神父在讲道中提及那些没有配偶、没有孩子、没有背景的信徒,说一句:「单身者的信仰生活,同样值得被祝福。」
耶稣,会否感到尴尬?
耶稣没结婚,无妻无子。当我们高喊效法基督,是否也能模仿他的单身日子小确幸?教会制度努力为家庭安排,为婚姻设计,为亲子指引方向,但我们可曾为耶稣那样的生命样貌,保留过一点幸福的想象空间?
有「耶稣升天节」,没有「耶稣独身庆日」?
在教会里,像耶稣那样的单身「主角」比比皆是,可是,教会仅推崇献身的独身,鼓励「奉献童贞与贞洁」的圣召,至于单身者则被默默分类:要嘛你是修道人,有誓愿、有头衔、有制度;要嘛你是 「正在等候婚姻」的人。「单身」似乎被视为人生长寿剧中的 「广告空档」,那皆大欢喜的结局——婚姻,最终必然会出现的(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德)。
想像一个婚姻「失败」者、「选择」独身主义的单身人士、「尚未」转「同」为「异」的同志,每每去到圣堂就要被迫尊听教诲——婚姻是「创世以来的召叫」,是一男一女在基督内结合的神圣盟约;弥撒中的讲道、婚配圣事的隆重、每年「家庭主日」的祝祷······巴拉巴拉不断重申婚姻的尊贵与神圣。
「世俗单身者」的牧灵需要,为什么教会暂时没想到?在教会爱的大道理旗帜之下,这些不是主流家庭、不是受祝福的不婚族、也不是有制度护航的献身者,在2025年碎片化的世界里,以及未来,人数只会有增无减。
家庭神圣叙事中「未完成的状态」,将会形成新常态。
单身者懂得孤独,因此懂得陪伴。他们能倾听,因为长时间没有人可以说话。他们能等,因为太习惯没有人来敲门。单身者在场,在弥撒中跪着,也在生活里服事着。
如果有一天,弥撒后,堂区报告里传来一句:「本周六举办单身信徒静默朝圣之旅」,不知会吓哭多少人?不是因为活动意向来得太突然,而是因为大量沉默的单身者,终于看见那个耶稣离开宗徒,独自退到荒野祈祷的画面;由模糊,变成光芒万丈的高光时刻。
《路加福音》5:16:「耶稣却退到荒野中去祈祷」;《玛窦福音》14:23:「祂独自上山祈祷。」这些画面,有没有机会成为单身灵修者的典范?单身者如同耶稣,在寂静中潜泳,孤独地向灵魂深处划去,触及天主的核心。
清明、专注、无噪音;单身之路只是一项生活选择,还是一条通往天主的捷径?!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