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宗本篤十六世任期中的大事
7年、10個月又9天。這是教宗本篤十六世任期的時間,他於2005年4月19日上任,並於2013年2月11日出人意料地宣佈放棄伯多祿職務後,於同年2月28日結束其任期。
(梵蒂岡新聞網)本篤十六世教宗的任期絕對比聖若望保祿二世短,後者是歷史上任期第二長的教宗。但教宗本篤十六世任期內的活動並不較為稀鬆,比如,他進行了24次國外牧靈訪問;出席了3次世界青年節和1次世界家庭大會;頒佈了3道通諭、1道宗座憲令、3道宗座勸諭;召開了4次世界主教會議(2次常規會議,2次特別會議);擢升了84位樞機;宣佈了45位聖人、855位真福,沃伊蒂瓦教宗為其中之一。
一個在任期內竭力將天主重新帶回中心地位的教宗
本篤十六世任期的指導路線就是在他的 《天主是愛》通諭中談到的意願:向世界宣報基督愛的福音,為在這個“信德面臨熄滅危險的世界中”(致全球主教信函,2009年3月10日)將天主重新帶回中心地位,深知這需要淨化教會,需要人與制度的改弦易轍。
信仰與理性對話的教宗
本篤十六世追隨他的前任教宗們 – 從若望二十三世到若望保祿二世 – 跟隨 《天主是愛》通諭中指示的“綱領性路線”。他是一位重視跨宗教與跨文化對話的教宗(他任期的這個特性常被人低估):與猶太主義對話、與其他宗教對話、與分離的其他基督徒弟兄對話、與科學和俗化思潮對話;乃至與天主教會分離的天主教徒,如聖庇護十世兄弟會對話。這些對話經歷了不少困難、誤會,也曾突然中斷。
雖然如此,這位神學家教宗仍然堅定地繼續推動對話,以信仰與理性為起點,而信仰與理性和愛德與真理,兩者皆是他訓導的典型課題。在他的許多講話和著作中也可以找到的基本思想是,“理性向信仰內涵開放什麼也不會失去”,同時,“信仰以理性為預設前提並使之完美”。我們只需要想到以下例舉的幾項講話便可以證明,就是:現今已經聞名(也有相等程度的誤解)的雷根斯堡的演(2006年)、在巴黎伯爾納定學院向文化界代表發表的談話(2008年)、在西敏寺大堂發表的歷史性講話(2010)以及在德國國會發表的同樣具歷史性的講話(2011年),還有就是他對有關問題的訓導文件。
暴風雨中掌舵行船的教宗
教宗本篤十六世的任期正值教會處於特別艱困的時刻,尤其受到孌童醜聞和梵蒂岡機密文件外泄(Vatileaks)事件的影響。他於2005年4月19日上任前,在主持拜苦路活動時,指責了教會內的“骯髒”現象。對於他任期內出現的醜聞,他都能清醒且明智果斷地予以面對,為教宗方濟各以後繼續推行的改革鋪了路。事實上,堅決對抗孌童弊病是教宗本篤十六世任期突出的一面。以下的事實便是明證,就是:2011年和2012年因涉及侵犯事件被停職的司鐸人數大為增加(400人);同樣,因對這個問題處理不當而離職的主教人數也增加。這些數字是他在《額外嚴重罪案準則》文件中授意進行的改革行動的第一個明顯成果。該文件有意令對抗與預防這個弊病的行動更加有效。在面對梵蒂岡被牽連的財務醜聞方面,也有賴教宗本篤十六世引進一些措施,令聖座的財務管理得以更為透明。這些措施以後由教宗方濟各繼續實行。比如,2010年12月30日頒佈的手諭,就是“為預防與對抗犯罪活動洗錢和恐怖主義提供資金的行為”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