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我們都懂得愛
撰文/王安當
托爾斯泰在《安娜.卡列尼娜》一書中說: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』但以我這些年來的牧靈經驗來看,可以把這句話改一下,反過來說──『不幸的婚姻都是一樣的,幸福的婚姻各有各的幸福。』因為我發現,不幸的婚姻之所以不幸,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,那就是錯把需求當成愛。
愛在不同的人身上總有不同的經驗和詮釋。錯把需求當成愛是一般人極大可能會犯下的錯誤。為何有時候某些人會覺得愛一個人愛得很辛苦呢?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期待對方可以回應自己的需求。在一個人身上尋求自己的期待,往往對方未必認同,又或者其他的原因而忽略了對需求者的感受,這會導致需求者覺得自己受冷落。
曾經聽到一對情侶這樣的對話。
『為什麼你愛我好像愛的那麼辛苦呢?』女生問。
男生吸了一口氣回答:『我希望可以得到妳給的回應,可是妳總是忙著自己的事情,對我好像愛理不理的。』
『你不要在我身上要求這個,要求那個,不要期待我可以天天第一時間回應你,我感覺不到這是愛,反而感覺你是對我的束縛。』女生如實說到。
什麼是『愛』呢?所謂愛就是,你願意為你愛的人奉獻和付出,希望他的人生因為你而過得更加美好,這種發自內心的付出就叫愛。需求是索取,愛是奉獻。所以,你對你的伴侶是出於愛,還是只是因為你需要他?需求的背後是匱乏。
愛不但是家庭的基礎,其實在其他的關係裡也都是基礎,例如在教會裡不斷提醒愛是關係的基石。有時候在團體裡難以講愛,因為把愛『講』出來的時候,那可能只不過是一種要求他人的付出,而自己卻期待被他人滿足。或者說,有時候在團體強調愛的時候,我們會以愛的名譽綁架某人的真心,但自己卻在一旁享受著他人奉獻的結果。這個結果就會造成團體的負能量,因為我們把個人的需求強加在他人的身上,導致奉獻和付出的人最終或者忍氣吞聲,或者慢慢遠離團體的參與和淡化歸屬感。
當一個人內心匱乏時,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需求。在一段關係中,尤其是親密的關係裡,如果彼此都期待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,一定會以失望告終,因為沒有誰可以完全滿足對方的需求。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,人就會失望。長期失望的累積就會變成抱怨、指責,甚至攻擊,原本親密的關係就會走向冷淡、疏離,這也是大多數關係破裂的根本原因。
愛的前提是富足。
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愛,他自然就懂得去愛別人。因為,愛是內心富足後的自然反應,它是付出、是奉獻,而不是索取。當關係雙方都願意為對方奉獻,都由衷地希望對方因為有『我』而變得更好時,關係自然會親密,婚姻自然會幸福;當然教會的團體生活也會更加成長,更能見證天主是愛的真理。
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奉獻是愛。這一份愛是富足的,是豐盛的愛,因為天主是愛的本身。每一個人都從天主富足與豐盛的愛中,分享了有限的愛。這也就是說,人類的愛基本上都趨向奉獻自己,造福更好的生命,不但是為自己,但也是為所有的人類才對。當然,家庭更是天主所祝福的聖事,夫妻將要在婚姻中見證彼此相愛的力量。
我們都需要懂得愛,,而且也要是努力去愛的那一個人。若我們都懂得愛,這個世界會更美好,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美麗,更加動人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