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



常年期主二十八日( 乙年)谷 10:17-30

福音

正在耶稣出来行路时,跑来了一个人,跪在他面前,问他说:“善师,为承受永生,我该作什么?”耶稣对他说:“你为什么称我善?除了天主一个外,没有谁是善的。诫命你都知道:不可杀人,不可奸淫,不可偷盗,不可做假见证,不可欺诈,应孝敬你的父母。”他回答耶稣说:“师傅!这一切我从小就都遵守了。”


耶稣定睛看他,就喜爱他,对他说:“你还缺少一样:你去,变卖你所有的一切,施舍给穷人,你必有宝藏在天上,然后来,背着十字架,跟随我!”因了这话,那人就面带愁容,忧郁地走了,因为他有许多产业。耶稣周围一看,对自己的门徒说:“那些有钱财的人,进天主的国是多么难啊!”


门徒就都惊奇他这句话。耶稣又对他们说:“孩子们!仗恃钱财的人,进天主的国是多么难啊!骆驼穿过针孔,比富有的人进天主的国还容易。”他们就更加惊奇,彼此说:“这样,谁还能得救?”耶稣注视他们说:“在人不可能,在天主却不然,因为在天主,一切都是可能的。”


伯多禄开口对他说:“看,我们舍弃了一切,而跟随了你。”耶稣回答说:“我实在告诉你们:人为了我,为了福音,而舍弃了房屋、或兄弟、或姊妹、或母亲、或父亲、或儿女、或田地,没有不在今时就得百倍的房屋、兄弟、姊妹、母亲、儿女、田地──连迫害也在内,并在来世获得永生的。


 

福音探意

为什么耶稣不接受“善师”的美誉(17-18节)?为什么他急着与这贴切的称呼划清界线?

玛19;16-17做了一番改动,避开耶稣好像对这称呼受之有愧的尴尬场面。这样更显出这个事件与历史耶稣有关,而非马尔谷杜撰。


其实耶稣的反应是合乎当时的习俗标准的。在极端重视荣誉的初世纪巴勒斯坦社会,陌生人主动攀谈往往带有竞逐荣誉的意味。

挑战与应战的竞誉赛开端不只限于诋毁或责问,也可以采用赞美和请教的形式。既然当时人们相信所有的利益都是有限的,如果一个人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,这等于夺人荣誉以超群出众,是无耻的表现。

耶稣深知高帽不好戴,会招来妒忌的邪眼;所以他很谦虚地给个得体的答复,

摆脱夺誉之嫌。


今日读经的主题是“怎样进天国”。与耶稣对话那人的身份到了22节才揭露:“他忧郁地走了,因为他许多产业”。

只要那人保有产业,资源丰富,就能继续当很多人的恩主,负享盛名。他以为要承受永生是靠“有所为”或精心策划,这种想法当然不符合 谷10:15所提。


正因为耶稣对他另眼相看,21节是本福音唯一提及耶稣“喜爱”某人之处;所以邀请他变卖一切,施济穷人而跟随耶稣。

可惜他不甘心用所有财产去换取那缺少的一样,不舍得放弃地上的财产去换取天上的宝藏(21节),不能像一无所有的小孩子全心仰赖天父的照顾。难怪耶稣两次强调富人难进天国。


门徒对耶稣的言论深感惊奇。照说财富是天主的降福,有钱的人较有能力妥守上主的诫律。可是,单单守好诫命容易使人自满自足,认为行善有功,功德圆满,理当受赏。


耶稣明说,“进天主的国是多难啊”(24节原文没有“仗恃钱财的人”),意即人只靠自己的力量,是不足以赚取天国的。

钱财既然是力量的具体象征,愈富有的人就愈常会面对“守财自恃”和“不能放手”的诱惑,遑论舍弃一切,跟随耶稣。


当然,耶稣叫门徒舍弃财富和亲人的目的,不是成为苦行僧,而是为了能够无牵无挂地到处传扬福音。

在那个时代,没有家人的支持是不能在社会立足的。故此耶稣聚集门徒,组成一个根据义缘而非血缘的新家庭,同舟共济。

这个新家庭一反父权社会传统,30节提到兄弟、姐妹、母亲、儿女,就是不提父亲(参阅 谷3:34-35),显示天父是一家之主。

门徒在现世会获得百倍赏报,来世将得永生(30节的“连迫害也在内”可能是马尔谷为了激励受难教友而加入的)。


我有哪些“财富”(物质享受、人际关系、事业、地位、才能、智力、时间等等)阻挡自己跟随耶稣?


73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